最新消息

我就問!台北市扛得住7級超強地震嗎【我就問!黃珊珊】EP1

今天09:08發生震央於北投區的地震,這場地震規模3.1、深度4.8公里。中央氣象局表示,這次的地震與大屯火山活動有關,這地方近20年只有發生16次超過規模3的地震。
剛好前天和李鴻源部長直播,從地震聊到國政,一小時的資訊量超過預想,可惜時間有限,簡單節錄一些看法和大家分享,有興趣的朋友,也歡迎回放直播重溫李部長的經驗與智慧(連結於文末),期待之後還有機會和部長一起關心國家大事。
《如果臺北市發生強烈地震》
土耳其的強烈地震,規模7.8,是將近集集大地震的五倍威力,同樣處於地震帶的我們,值得借鏡,國家地震中心2013年曾向內政部提出警告,臺北只要發生6.2級地震,也就是在中南部、花東地區每一兩年常見的中級地震,臺北會倒塌4000棟房屋,萬一是集集7.3級地震,預估倒塌35000棟,不管4000棟或35000棟,都是我們無法承受的,所以這就是為何去年在選舉時,我們把「防災型都更」列為最優先順序。
《防災型都更》
防災型都更,除了區塊都更外,有個很重要概念是周邊要先蓋中繼宅讓其入住,因為老建物和住戶處境危險,所以要用各種方式鼓勵都更,搬遷後蓋好再回去。
廣慈園區即是柯文哲市長任內的成功範例,廣慈蓋很多社宅,保留1-200戶,專門幫助周邊都更戶,需要都更可以搬過來,不用抽籤,有些長輩租不到房子,也同樣適用,透過這樣的方式,在信義區旁邊,已經有兩個都更案,因為中繼宅,他們通過90%都更同意門檻。
《什麼是中繼宅?》
至於為什麼叫做中繼?因為都更時,需要搬出去,如果離開附近,小孩念書或生活習慣都不一樣,周邊可能一時也無法有那麼多房子提供出租,租金也是問題,長輩也可能租到更老的房子,所以防災型都更特別有一個中繼概念,讓大家可以快速有效成案,找到適合空地,學校改建過程其實可以找得到,其實我心裡也有兩塊地,希望可以急起直追,但是如果按照現行速度,7.8地震在臺北,我們恐怕來不及。
《防災型都更的困難》
防災型都更為什麼困難,為什麼民選首長不做,因為一件都更案下去通常耗時5年或8年,大多超過首長任期,大多皆不願規劃執行,所以難度之大,一拖再拖。李部長離職後,亦曾建議當時行政院長,善用柯市長的執行力,別人不敢做的事,他會做,我們應該把政策拿出來告訴柯市長盡量做,可惜當時中央沒採納,不過部長也很欣慰,臺北市不容易,做完了一兩件,政治難度很高。
都更最難是整合和信任,政府一定要參與,提高公信力,公辦都更很重要,解決住戶問題,如租屋租不到,不願參與都更,政府應該協助住戶,不違法的情況下想辦法,政府服務,我們只有一個原則,法律沒說不可以的,都可以試試看。
法律限制之外,是政務官的裁量空間,政務官就是在解決法律照顧不到的地方,也需要勇於扛責。
《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?》
極端氣候、能源短缺迫在眉睫,然而政府應對速度緩慢,甚至落後,尤其是法令修正,新的院長上任才簽了一個700多億的淨零碳排方案,只有綱要,沒有細項,地方政府只有臺北市政府通過一個自治條例,其他關於2050還是一種空話,那更嚴重的是很多國際貿易上的障礙即將面對,未來是碳的世界,上上下下都會遭遇,但是大家都沒有警覺。
我跟部長還討論希望在臺灣哪個地方可以做為低碳生活、低碳旅遊、低碳足跡示範區,我也希望臺北市推動低碳示範區,很多產業面臨這個困境,他們要去購買碳權,而台積電買光了90%碳權。
最近縣市長選完,馬上一堆人跳出來說要選總統,要選總統的人應該要先想清楚問題出在哪裡,你的解方是什麼?
身為在野的我們,有義務讓大家了解臺灣的現況。選民弄清楚了,才知道要選給誰,這東西和藍綠沒有關係。
《未來領導人面臨的問題》
淨零排碳、能源轉型、財政紀律、兩岸關係、國土規劃等,應該用更高的角度去串連思考,分析單一問題背後產生的現象與騷動。
就像兵役問題不只是當兵時間,而是青年受到怎樣訓練,能有多少戰力,未來不只是體力戰,而是如何操作無人機,如何訓練工具操作、情報能力等相關作戰能力,兵役預算比起提高徵兵經費,更應提高募兵待遇,充實專業軍種,不應該只單獨聚焦一項問題,而是綜合考量,當然止戰而不懼戰是優先原則。
視野拉大,只有選民才會決定政治人物的素質,同時決定臺灣的未來。
完整版:
我就問!台北市扛得住7級超強地震嗎【我就問!黃珊珊】EP1